close
終於告別了第一週的派對社交期,接下來的生活有全然不同的感受。
開學後兩週來的體驗就一併寫在這一篇吧!
・Kittie這個名字
室友跟我說Kittie的立陶宛文念做「卡提塔」。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名字會在這裡掀起如此波濤。從前我一直埋怨我媽為何取了如此滑稽的名字,甚至在字尾動了些手腳讓它看起來獨特些,我媽給的理由再單純不過:因為它很好記。「我從來沒聽過別人取這樣的名字,真可愛!」這應該是每個歐洲人聽到我名字的第一反應。但我不得不說我媽是對的,它的確很好記。只見過一次面的面孔再次看見我,都會記得我的名字,也會記得這個台灣來的亞洲女孩。好吧,但我還是覺得它很滑稽。
・社團中的自我成長
這裡的社團費用非常便宜,大約只要台幣100~250元就可以參與一年的活動。目前我參加了五個:語言文化社、顧問社、Bright Future(類似職涯發展)、學校報社、企業家社(類似創業社團)。我甚至上了兩堂Salsa課程,認識熱情奔放的希臘人,還有主動開朗的西班牙人。此外也有其他社團的社交活動,在此就不多做贅述了。
在語言文化社,人生第一次,我自願報名當了中文老師,台下約50個外國學生。毫無原因,只是純粹一種衝動。也是此時我遇見了來這認識的第一位中國人,同樣和我一起教課,那是一位天津女孩Ariel。我很喜歡這位女生,她講著流利的英文,且在英國已經待了一年。她告訴我她一直很想來台灣,這對她來說完全是個未知的地域,對於我說台灣的事情她聽得津津有味,也和我分享許多我所不知道的中國、天津,還有她在英國的種種。她全然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,在她身上深深切切能夠感受她尊重我的文化,且不帶任何政治立場與敵意和我交心,「天津人非常熱情好客的!」哈哈,在她身上我真實的感受到了,未來有一天也許我會很願意去她的故鄉走走。
學生媒體在蘭卡非常蓬勃,每月都會出刊的學校報社是我另外一個「第一次」。我要在每週生產出一篇文章刊登在報紙上,目前已經完成了一篇,期待它正式出刊。這其實不是一件容易事,內容要切合報社的主題,也要練習用英文寫出吸引人的內容,兼顧內文品質。不過想到自己的小小心血能夠在報紙一頁專欄出現,我想也是非常值得紀念的。
其他偏向商管學院的社團,則是讓我接觸了許多講座與認識有同樣理想的人群。像是上次隨著企業家社搭火車到曼徹斯特聽了Google講者的演講,這個講者非常具備舞台魅力,整個簡報過程流暢且引人入勝,這個現象同樣能在許多這裡的西方學生身上看見,他們簡報美編並不出色,甚至可以說是過於單調,但他們的口語表達清晰、幽默流暢,著實令人敬佩。結束之後和大夥兒在當地酒吧聊天打撞球,認識了有前瞻與抱負的社長維也納人(感謝他特地教我打撞球),他和我聊了好多關於新創、關於就業的打算,另外還有德國、香港、中國等等各地的學生。值得一提的是和香港學生聊到在英國讀書,他說他原本是理工科系,但他實在希望能夠為香港做一些改變,他決定來到英國,學政治、學經濟,和原本相差甚遠的科目,全是為了一股理想。
・從國際視野看到本土意識
在這待越久,越發現自己是個戀家的人。更確切的說,這趟交換我才發現了自己未曾發現的極深愛國情懷。倒不是因為過度想家,更不是因為這裡生活不好,相反地,在這裡的生活每一天都有新的事情,都很精彩。
前些日子和一些跟我蠻要好、同學院的義大利人夜間小旅行。一個美麗動人,講著一口流利英文的芭蕾女孩;一個斯里蘭卡裔,精通五種語言,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男孩;一個長相俊俏,熱愛音樂與他的吉他的陽光男孩。我們臨時決定起身前往莫克姆(Morecambe)的海邊吃傳統的英式晚餐,在樓下會合馬上搭乘巴士出發。在餐廳我們待到快十點,餐盤食物早已消失殆盡,我們坐在那聊天,聊國家、聊工作、聊文化、聊人生觀。我想起了這幾週來,每次遇見新朋友都會告訴他們:我來自台灣。我發現我對這樣的身份感到如此驕傲,這是我的故鄉,我的根。而我是多麽的希望能夠透過融入的方式,透過我的言行舉止,來讓外國人認識來自台灣的學生。「欸Kittie抱歉,其實我...一直都不太知道台灣的確切位置在哪裡。」斯里蘭卡裔的朋友說。我大笑,認識這麼久竟然現在才開口問我哈哈。於是我們從地理位置講到了國家經濟,講到學運,講到教育體系。啤酒下肚後我發現自己內心激昂澎湃,滔滔不絕講著關於台灣的事,甚至到激動處近乎飆淚,這是我來到這裡第一次,對自己的故鄉有著這麼深入的談話。
・對未來的想像,我們都是一群在異地闖蕩的遊子
我發現這三個義大利朋友都有對未來滿滿的憧憬,這是我已經好久沒有憶起的遠夢了,那是很大的夢、很超現實的夢。他們共同的目標是在英國完成學業,並在這長期工作。我想起前幾天在另外兩個義大利人廚房吃他們做的義大利麵(真的是來到這吃過最美味的食物了,精選每一份食材,起司自己磨、醬料自己調配、洋蔥細到看不見、我們看似裝飾的綠葉切成一小朵,每個步驟都非常講究),他們來這也是懷抱一樣的理想。「美國夢」在他們心中還是堅不可摧的,其中一位深信在美國找到工作,就能不愁吃穿,完成夢想,她說她從小在美國的文化洗禮下長大,這是他最想去的地方。「Gossip Girl是我最愛的影集!」她說。我想起我高中也是因為這部影集對曼哈頓有著憧憬,有趣的是之前一位很嬉皮的羅馬尼亞女孩也在她的國度看Gossip Girl度過他的高中求學生涯,於是我們這個共同回憶成為我們變熟的話題。
「我是說,我愛義大利,但那裡真的不適合工作。」吉他男孩說。「妳不准走喔!以後留在英國工作嘛~」義大利芭蕾女孩對我說。也許吧哈哈,可以的話當然好,但可能幾年後我還是會回家,還是會想要為這國家貢獻,我愛台灣,我想我終究會回來,回到眷戀的故鄉。
・令人震懾的薪資鴻溝
某次Bright Future講座上,當我聽到在英國工作的平均薪資是一年18k英鎊起跳,換算成台幣就是18000*50=900000,除以十二個月是75000台幣,而這僅僅是「起跳」。當下的感受真的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,我轉頭用極其傻眼的表情看芳,她老神在在跟我說:「我之前聽說台灣平均薪資,在這邊是英國政府規定的最低門檻。」我承認這邊消費很高,但講實在台北消費也不低,這樣換算下來我們的薪資實在是少的卑微。這個薪資鴻溝實在是太可怕了。回到宿舍,這個衝擊縈繞在心頭無法散去。我的意思是,在這些日子上課以來,講實在話我不覺得我們表現比別人差,有時候甚至我會很感謝板中到台大,同學們師長們帶給我的教育,不論組織能力邏輯架構,然而這些能力反映到出社會的薪資,在這裡感受真的特別深刻。
那晚我撥電話給丹尼,以近乎肯定語氣告訴他「出國讀研究所吧,然後有機會的話,工作一陣子,真的。」講出這話對我來說其實是意義重大的,也許從文字間感受不到,但那個當下我感覺到我的情緒快要淹沒我,誰會希望和伴侶遠距分離兩地那麼長一段時間,但要是我做選擇,我想我也會盡可能抓住這種機會,再回家鄉報效台灣,而且講實在話,未來自己在哪工作都是未定數。「我很相信我們感情可以辦到的。」我在心裡這樣告訴自己。
開學半個月來已經步上軌道,不論是迎新週認識的大一新鮮人、成熟穩重的國際研究生,或是社團遇到年齡相仿、擁有共同理想的同學們,都是我在蘭卡生活的重要一部分。當然有時候還是不太習慣,例如半夜一點半敲門的挪威女孩,拜託我陪她玩。不過擁有朋友的那種歸屬感是很難被取代的,有活動或是一起去購物永遠會有人記得自己,抑或看到自己會給一個豪氣式的大擁抱。「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只來一個term!你大概是我見過最不害羞的亞洲女孩了!」一個大喇喇的可愛東歐女孩睜大眼睛對著我這樣說,聽到當下其實很溫暖,「我知道!我會很想你們。」我大力地摟了她的肩說。
疲倦了呀,課程的分享還有蘭卡斯特小鎮音樂季就留到下次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TU-BAckpackers 的頭像
    NTU-BAckpackers

    NTU BAckpacker 工管背包客們的交換日記

    NTU-BAckpack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